讀:上流兒童

前情提要。
當初買”上流兒童”的時候,同時也買了”斜槓青年”、”我輩中人“、”下流老人“。在看書的時候,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那些呈現當下社會狀態的作品。創作本身也反映出了當下社會的價值觀、作者居住地的文化等等。在閱讀這些社會觀察的作品同時,我也在想,現在這一代的社會正在被什麼樣的價值觀影響。我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邁向下一個10年、20年。後來看到這篇文章(現場|透視「上流兒童」,進行「父母」的社會學想像)也用了這四本來做介紹,覺得是相當有趣的巧合 🙂
關於本書。
書中從主角陳勻嫻,一個媽媽的口吻與視角來陳述大部分的場景。她從小家境普通,長大逐漸欣羨上流社會的豪奢生活。婚後與丈夫楊定國一同築起的家庭也屬小康,從小孩得到機會讓家裡的小孩就讀貴族私立學校開始,開啟了她有機會踏入這個私立學校的媽媽交友圈,也讓她的價值觀改變了不少。隨著時間軸的發展,主角與她的小孩與她的先生也被捲入了從前沒有想過的風暴當中。
個人想法。
後來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書名跟內容有點不符期待。例如”斜槓青年”、”我輩中人“、”下流老人“,都是在陳述其人生階段會遇到的故事,而”上流兒童”這本書反而比較像是在陳述母親在兒子進入上流學校後的生活體驗,而不是從兒童的視角出去看這個故事。
當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大概是看這本書的過程,那種強烈的壓迫感讓人忍不住在看了一個段落之後,因為覺得當天無法再看更多內容,就放下書去休息。這些壓迫感一部分來自故事的進展,快到有點不太真實,許多書中主角的決定並沒有太多的陳述就執行了,於是讀者馬上要承受這個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也可能是作者想要呈現一種主角在做決定的過程,其實也沒考量太多的一種氛圍。另一部分壓迫感則是來自於社會對於一個母親的期待,以及書中的主角對於這些期待的負面想法,所營造出來的低氣壓。
這本書談論到的幾個社會議題:(1)父母對教育資源的焦慮感、(2)社會上對於母親的角色定位、(3)媽媽在小孩成長過程給予的自我投射。
(1)父母對教育資源的焦慮感
家庭環境的確會造成不同程度對於健康、教育等等方面的影響。也因此許多家長花了很多努力上小孩去上私立或者貴族學校。這也是近幾年教育改革一直在談論的問題。根據研究指出社會階級對於教育資源的影響程度的問題也包含:
– 高社會階層的人比低社會階層的人受教育程度更高。
– 高社會階層的人往往受過更好的教育,收入較高,因此他們也更有能力為子女提供教育優勢。
– 教育不平等是導致世代相傳的階級鴻溝永久化的因素之一。
這樣的煩惱也不僅僅是發生在台灣,身邊的印度同事也談論到,他和葡萄牙籍的太太也在溝通是否應該把小孩送去當地托兒所(德國),還是國際托兒所。即便這兩者選擇的金錢成本在德國並沒有差距非常大,但他仍然考慮到小孩與其原生家庭文化的延續,也考慮到小孩上小學之後和德國學生的相處融洽程度。
這樣的焦慮感來自父母自己給自己的期許,覺得應該要給小孩最好的。也可能是社會給的期許,例如,每個國家的家人、朋友都覺得你應該要把小孩養成靠近自己國家文化的那一方。但是其實也都沒有最佳的解答。
(2)社會上對於母親的角色定位
除了這本<<上流兒童>>之外,作者在之前也寫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兩本的故事陳述,母親的角色都佔了蠻大的篇幅。
在台灣社會裡面,談到養兒育女的許多課題,第一件事情都是去問母親有沒有按照建議好好做,而許多父親的角色則是偏向家裡的經濟支柱,社會則不會把養育小孩的這個話題拿去問父親。假設父親不曉得孩子生活的細節,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給予責備。但如果是母親不知道細節,則常常被責難。這樣的文化造就了”成為母親”與”罪惡感”的連結:彷彿永遠都做不夠一樣
日劇媽咪們的心機中提到,職業媽媽之間彼此也有鄙視鏈。例如家境好的會鄙視家境不好的,家境好先生或其家庭又有權力的會鄙視家境好先生其家庭沒有權力的,家境好先生或其家庭又有權力的心裡其實又很羨慕那種事業其實超強,能有自己事業一片天的媽媽。意外的是,大家會去批評一般職業媽媽晚下班沒有陪小孩,但是卻不會去批評那位事業強的職業媽媽。社會上的雙重標準其實也存在媽媽群組之間。
在台灣電影日常對話裡,可以看到一個同志媽媽,為了社會的眼光去跟一個男生結婚、生小孩,卻沒有意願照顧小孩。因此小孩在長大的過程當中是對家庭很憤怒的,直到長大後這個小孩成為一個導演,去跟她的媽媽(那個遲到的母親)去談開這段親子關係。

這些不同的母親與小孩的關係,其實應該更廣泛地被看見與討論,所謂家庭是否一定需要父親母親、是否小孩的成就一定是要來自成績、當親子的關係不健康的時候有哪些社會資源可以協助改善等等。這些問題都太少被討論。以至於當社會對於家庭與教育的價值在同一框架下的時候,父親、母親、小孩、家庭這些名詞背後的意涵就變得很狹隘。
(3)媽媽在小孩成長過程給予的自我投射
因為小孩在貴族學校上課的成績不錯,因此陳勻嫻(主角)也會向小孩提及他的行為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狀況,希望他好好表現。即是很典型的母憑子貴。前面已提到父母對於小孩的教育資源都有焦慮感,但是在書中感受到楊定國(主角的先生)對小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狀況相較來說沒有這麼大的情緒投入。對於小孩的成績也相較不在意。
母憑子貴這樣的劇情大家可能從宮廷劇中就已經是耳熟能詳,當一個媽媽的價值是透過孩子的成就而彰顯,便失去了她在個人生活上自我實現的能力。有些人其實樂於這樣的狀況,有些人則是會因為這樣的投射,而失去了自我。對小孩的成就過度期待的狀況,就會是很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看到這樣的狀況時,其實是讓人感到傷心的一件事情。這反映出來的是主角在社會上是沒有情緒支持,自信心也是過度低落的。不管是主角夫妻之間的溝通、親子之間的溝通、或是其他社會眼光等等的原因導致如此。
結語
談到這幾點,大家可能已經能感受到這真的是一本會讓人情緒陷入黑色旋渦的一本書。雖然過去只看過你的孩子的影集,還沒看過小說本身。但這本書跟你的孩子影集一般,讓人心情都不是很好。可能看完之後再過一陣子,會比較能夠再回頭思考裡面的內容。
最後附上幾個連結,有時間可以看看:
– 誰是上流兒童?專訪吳曉樂:我的幸福,長的跟別人不太一樣
– 巷仔口社會學: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
– 龍應台:藉愛勒索,是勒索,不是愛
以及來自美國與英國,對於社會階級與教育資源影響的研究報導:
– Yes, the Rich Are Different
– The Guardian: ‘Working-class children get less of everything in education – including respect’
今天就寫到這邊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