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子在科技產業的7年之癢。

*圖為2019年在印度舉辦的Data Platform Summit的所有女性講者合影。

2021年國際婦女節就是今天,柏林人也因此賺到一天假期。

這個節日訂定在每年的3月8日,象徵著世界各地婦女為改善生活而進行的歷史性旅程。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旅程很長,還有許多議題是各地的女生仍然在努力當中的。

舉例像是工作環境當中的性別不平等、同工不同酬。像是生活中的,獲得知識的權益、婚後或者生小孩之後的身份轉換等等。這些題目不僅是台灣,世界各地的婦權團體也都還在努力爭取中。

從2014年夏天開始工作,不知不覺今年也要邁入7年之癢了。到底to tech or not to tech。今天也趁這個假日,寫下一些從自己一個在科技業工作的女生視角,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也希望可以帶給一些還在十字路口觀望的小女生一些想法。

背景

Q1. 你現在的工作是什麼呢?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現在這一份工作?

專注於ML專長的Solution Architect。這個角色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是相對陌生的。那先從之前的經驗開始談起好了。

從數學與資訊的系所畢業之後,擔任了網站後端工程師、資料科學相關的顧問與資料科學家。每一個階段都是屬於程式開發的職位,在這大約4年多的時間,換了3份工作,大概也是屬於大家所說的定性不高的年輕人。

在這段時間,比較專注在技術開發上的學習,這段時間的學習也讓自己在後續的位置可以有穩健的基底向上發展。

找到海外的工作之後,就搬來柏林擔任資料科學家,升遷到senior的位置之後,在可見的未來觀察到,在當時的公司內的發展與學習也是很有限的。

後來開始跟不同的獵人頭與身邊的connection 談過之後,也很順利的拿到一些像是(1)農業科技新創DS部門開發主管、(2)法務顧問公司的AI事業商業跟技術開發負責人等等的offer,也有機會拿到(3)某間在我心中是神之領域的研究中心開發人員面試機會。

跟這些公司面試的過程當中,就是很有趣的歷程,學習到很多不同產業的知識,也感受到平常就要好好經營人脈的重要性,每一扇門後面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如果他們是單獨出現,都是很吸引人的機會跟題目。但是當這些全部放在一起的時候,考驗的就是對自己夠不夠瞭解,也考驗“自己眼中的好”與“別人眼中的好”的權衡。

在過去的工作內容大部分是做in house的開發人員,所待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新創與中型公司,面對的產業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相對有限。

目前手上的這一份工作。在相對大型的跨國企業當中,替客戶提供ML專案的架構規劃。同時也必須作公開演講與技術內容產出。這個新角色除了要面對客戶之外,魔法師等級的同事和會遇見的客戶案例也是很吸引人的點。

Solution Architect這個工作大部分是存在公有雲廠商的公司,例如Google/Microsoft/Amazon、其上下游的夥伴公司,像是Accenture/Avanade,以及有使用雲作為開發環境的公司的比較會有這樣的職位。要討論這個位置的細節應該可以之後重新寫一篇了。

在選擇這個機會的當下,也有要承擔的風險:像是技術stack與過去的經驗有些許的不同(從Azure雲換到AWS雲),需要重新學習。在COVID期間換工作,當時柏林有相當多公司因為COVID裁員、倒閉、採取短工時,且當時疫苗的進度也尚未明朗,不知道整體的市場是不是又會因為疫情有所波動,進而受到影響。另外,也必須遠端onboard,透過遠端工作跟同事學習工作上需要學習的技能,現在回頭看真的是多重風險的一個選擇。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Q2. 當初是如何對程式開發感興趣的?

寫程式,和寫文章、畫畫ㄧ樣,都是屬於能夠把腦中的想法具象化的方式。對我來說這是很具有能量的一件事情,透過寫程式可以把想做的自動化,就可以少掉很多費力的事。這些事情可以不一定是自己想完成的事情,開發出來的產品也幫助很多不同族群的人,有機會接觸到原本沒有機會認識的世界。

喜歡技術與程式開發這件事情的想法很單純。後來隨著時間過去,從申請學校的時候會看見女生的同儕是相對少的,開始工作之後也發現女生的工程師在職場是相對稀有的。這時候才發現到,原來這個產業的性別比例是這樣。

Q3. 在國外所看見的資訊系所/資訊業的性別差異狀況是如何?

2012年在瑞典UU交換的時候,覺得系上修課同學的男女比例跟台灣比是相對平均一些的。一部分是來自於各系所跨系選課是很常見的事情,許多同學來資訊所上課,也是想要把寫程式的這個能力應用到他們各自的主修上。

2018年後到德國柏林工作,也參與過不少以女性為主的社群活動。來自各國的女生,個性上會相對願意直接去陳述表達個人的經驗感受,也會彼此分享在遇到什麼樣的狀況下可以有什麼樣的行動。

許多社群討論會讓大家有分享經驗的橋段,接著很容易不小心對話狀態就會停留在”我也遇到xxx”的取暖階段。如果希望生活發生變化,除了取暖之餘,大家也可以嘗試盡量讓團體的對話可以繼續發展到”what’s next”,”what can we do next time”等等的主題,讓參與的人可以帶著行動出去這個活動的門。

Q4. 曾經在工作場所會因為身為女生而面臨的挑戰?

如果都只有講負面的,好像不太平衡。我個人是蠻享受去研討會的時候,女廁排隊人數幾乎都是小於3人,進去廁所、整理頭髮之後出來,對面男廁的隊伍都還是好長一列(笑)

談到挑戰的話,許多人會談到面試的時候會被問到不相干的問題。我自己則觀察到,相對於同樣職稱的男同事,我會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贏得其他人的信任的狀況。

所謂挑戰,其實只是表達在你想完成的事情的過程當中,有些事情不如你所預期了。可能是因為是女生而遭受不公平的言論,也可能是要上市一個產品,但市場發展不如預期。有太多因素會使得事情發展與你想的不同。

很多時候女孩們都會不小心走心,然後就往心裡去,陷入一個情緒的漩渦。我會建議在情緒過後,去找幾個能夠信任的外部人士談論這件事情。

在業界更有經驗的前輩,會提供他們的視角,告訴你這件事情除了x之外,可以完成的方式還有y跟z。以及這件事情你可控跟不可控的因素有哪些。讓自己在難過之餘,知道自己還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知道哪些事情是在自己努力之餘可以有所變化,有些則是可以let it go。

雖然這題在談挑戰,但我想說,女孩們比起男生,也可以更沒有社會包袱的去談論自己的沮喪與難過。不要錯失了這個優勢 🙂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Q5. 在學術或工作生涯中,有沒有任何導師幫助過妳的成長?

有,在開始工作之後,受到社群很多很多很多的幫助。

我覺得身為女生的科技業從業人員,搬到國外生活。不管是台灣,或者當地的朋友當中,很難會有一個前輩是真的剛好都體驗過現在遇到的事情。

舉例來說,第一次在海外講課一週的時候,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調整課程內容,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從課程當中有所學習。

可能有一些朋友是企業講師,在備課很有經驗,可以詢問怎麼調整課程內容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可能也有一些朋友是跟你在同個的時區,可以在你難過的時候接起電話,聽你說這件事情讓你多沮喪,一起討論可能有的文化差異點,然後再提供旁觀者的意見與鼓勵。

不要期待有一個人從上帝視角理解一切,比你還懂發生了什麼事情,一次就解決這個煩惱。而是自己要學會去拆分這些問題,可能有的問題會有哪些,嘗試從不同層面去思考、克服這個問題。

最近的一次換工作,我也詢問了好幾個前輩的經驗,包含在德國工作的、不在德國工作的。台灣的朋友、德國這邊的社群朋友。工作形態類似,但是不同職稱的。同職稱不同公司的。而這些人當中,大概12個當中只有1個是女生。(哭)

在技術圈遇到的困難,很多時候就是必須接受,要找到另一個女生的mentor是有一定的難度,但並不表示你就要放棄眼前的這個挑戰。切分問題,展開行動。

Q6. 為什麼想談WIT(women in tech)?

這個問題,除了身邊的男性工程師問過我之外,我自己也問過自己。到底為什麼要談這件事,因為在我自己的擔任工程師的路上,就是直接開始走,好像沒有想過為什麼要當工程師。

直到我從一群男生的工程師當中找到答案。

幾個不同的朋友圈裡面的工程師都會去討論一件事情,工程師這份工作到底可以做到幾歲、工程師的中年職涯發展。接下來就會開啟一串中年危機討論串。這些討論中反映的是什麼?這些工程師,認識了太少50, 60歲以上還待在技術圈的前輩,所以也開始懷疑、開始焦慮。覺得好像沒看到有人這樣做,就覺得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前進了。

同樣的,世界上也有一群小女生,可能高中,可能大學,也可能是更小的年紀。她們在生活圈、報章媒體當中沒有看見很多女生在科技圈,在沒有role model的情況下,會開始懷疑、開始焦慮,不知道應不應該做這個選擇。

也因此,談論women in tech的對話,能夠讓這些事情有更多的討論、對話以及分享。讓這些小女生可以因為這些談論而更有勇氣繼續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

並不是說這一場談論發生,明天工程師男女比就會1:1。這些對話也可以讓大家更有意識地去思考,當自己身在有資源、有話語權的一方的同時,是否也同樣地去照顧到了身邊的其他人,確保這些人的聲音被聽見、權益被維護。

這些其他人可以是,不同性別、文化、飲食習慣、個性、宗教,甚至來自不同地方(天龍國/不天龍國?)。

Image by Karolina Grabowska from Pixabay

Q7. 給想要從事技術職業的女性什麼建議/技巧?

在技術的崗位上,除了前面已經提過的,找同業前輩諮詢經驗,切分問題,展開行動之外。我覺得也必須要:

(1)發出聲量,不害怕困難的對談:
在會議舉行前,提前準備內容,透過準備會議讓自己在會議中發言的自信心提升。也會讓與會者與會議主持者知道你對這件事情的在乎,以及工作上的專業。

可以不用在每一場會議當中都要發言與提問,但至少在自己覺得重要的議題,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不用把對方的反問和拒絕視為針對個人,嘗試理解對方立場,練習不同的表達方式去陳述心裡的想法。

和自己的主管的會議當中,也盡量去詢問工作的反饋,如果有想要在公司裡面升遷也主動去溝通。不要覺得自己是一顆等待別人發現的星星,大部分的狀況是老闆忙到不知道你是一顆會發光的星星。這些對話也不可能由其他同事幫你發起。所以,這些與績效、升遷等等的話題,雖然困難,可是還是要練習起來!

(2)讓專業說話:

前面在Q4談到,女生會比男生同事,常會遇到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去爭取信任。在這過程當中,如果對方只是故意拒絕你提出的意見,或是不相信你在專業領域上的經驗。

可以在開口之前先準備對方可能會問的數據點,實際執行時會遇到的困難點。而對方拒絕你的請求時,也請對方具體回應實際拒絕的原因。而不是讓對話停留在拒絕,然後就結束了這場對話。

這些拒絕背後可能是時間或是其他資源的不足,或是這個方案還不是目前的優先順序。在自己可付出的範圍內,也可以先幫對方多做一些,讓對方可以用較小的成本去幫你完成這些事情。

許多問題的背後,其實大部分都不是技術問題。

在準備這些資料點,以及先幫對方多做一些的時候(技術、文件都可能)。其實是建立在技術掌握能力以及商業敏銳度上。

當你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得很好,同時又能夠站在更高的立場去看當下要溝通的事情,對方常常會因為你的專業而給予你更多的信任,之後也會願意繼續與你合作。

結尾

雖然這些只是我個人的經驗,並不代表全~世界的女生都是這樣子思考。但還是希望可以帶給正在徬徨的少女們一些幫助。各位women跟women的朋友們,感謝大家看到這邊。不知道身邊的開發者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想提出來分享呢?

歡迎留言,或者用任何方式告訴我你的想法囉 🙂

3/8婦女節快樂,大家下次見。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