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21

新年快樂 🙂 藉由回顧、感謝、期許三部分跟大家分享過去一年的生活,也一起展望這個代表勇氣、活力的虎年吧!

Winter View from the Front Window

回顧

於是,這一篇文章拖延到農曆新年期間發佈。倒也是個好時機來回顧以及思考未來這一年的方向。住台灣的時候,我們過兩次年,一次是國曆年,一次是農曆年。搬到了歐洲,這樣的習慣其實沒有改變,每年的國曆新年與農曆新年期間,同時也是企業還在重新給目標的時候,心情大概是一種知道要出發,但也沒真的認真出發的心態。總是要農曆年過了,這些思緒才變得沉著下來。

假若要出一張充滿資料點的總結,過去的我總是可以輕易地說在這期間,寫了多少篇文字、講了多少研討會、去過多少地方等等。真心想記錄的,是那些挑起我心情起伏的事件。像是:
(1) 最德國的是:搬到一間在柏林郊區的木屋裡,取得永居卡。
(2) 最震撼的是:到波蘭參觀了兩個世界遺產:集中營與鹽礦。
(3) 最寫作:出版第二本技術的英文書30篇鐵人賽文章
(4) 最少女:跟前同事定期相約去吃早午餐。
(5) 最悲傷:失去姑丈。
(6) 最感動:在瑞士跟高中同學聚會。
(7) 最愛吃:去vegas出差的時候連吃兩餐鼎泰豐。
(8) 最一探究竟:成為公司年度大會(re:Invent)新產品發佈的一員。
(9) 最傻眼:在埃及被飯店服務生嗆德文很差、被潛水教練嗆你有事嗎。
(10) 最寧靜:晚上在埃及的飯店聽著海的聲音。

仔細看看,這一年其實也完成了好多在人生目標上想完成的事,好多時候都覺得真的超好玩、超好笑、超幸運,人生在好多面向都展開了更寬廣的一面。大概就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不知道為什麼就開了一張新的地圖的概念。

在公司年度大會(re:Invent)協助新產品發佈的一員也是如此。在跟主管聊天的時候,她詢問的當下我也是一口答應。體驗就像一個很愛看迪士尼電影的粉絲,總是看很多遍然後會想知道所有細節的那種。今年則是成為製作電影的那個角色,有機會站在另一端去看這個世界。不僅僅是在過程當中滿足以前想知道的好奇心,也跟好幾個資深的同事跨國合作。到Vegas出差的時候和同事聚餐,其中一位同事感嘆地說“在這裡的人都不簡單”,才有意識到原來當初的一個衝動,可以帶著我到這麼遠,跟這些群星一起合作 🙂

如果回頭看年初的自己,可能沒有想過會是這樣的一年。而日子還是沒有改變太多。不知道是自己長大了,抑或是過去的自己把夢想想得太大了。

感謝

除了工作上、旅行上的夢想。這一年與自己身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相處與感觸。

隨著在柏林生活第三年,交友圈的輪廓也漸漸清晰,常常能體會出外靠朋友的美好。柏林是一個人口流動很高的城市,數一數可能誰要換到其他城市工作、可能誰的簽證到期要回台灣、可能誰的求學計畫取消了等等。在遠端生活的期間,能夠累積下來的朋友圈,真的讓人倍感溫馨。感謝那些飯局、窩在朋友家客廳的時光、線上聊天的時光,讓疫情間的生活能夠有些調劑。

最近剛看完松浦彌太郎的“寫給凌晨五點的你”。這是一本集結松浦彌太郎在他的專欄裡的好幾篇文章,這些文章在晚上八點到凌晨五點,讓他的讀者可以在深夜時段閱讀。談論生活、也談論人際關係。裡面有一章節寫道:好好說再見,即使再也不見。這裡在說的是把握每一次說再見的機會,把它當成是表達感激、好好跟對方道謝的機會。

看到這一篇的時候,一瞬間許多回憶湧上,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不擅長說再見的人,也很不擅長表達感謝的一個人。不管是那些一起生活、工作、上學的朋友、前輩,或是那些很照顧我的親戚長輩們。現在想想,其實還可以更好的表達心裡的感謝跟珍惜。

期許

然而,前一篇記2020的關鍵字:#遠距面試與工作 #寫作 #冥想 也是輕鬆套到2021。想必,也會繼續延伸到2022年底吧。

另一個2022年的關鍵字:#賦能。

期許這一年的自己仍然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協助在德國工作的台灣人在資料科學職涯遇到困難的人,能夠找到適合他們的資源。OKR的O已經有了,接下來就是展列出K跟R了 !!

好的,這就是這一次的回顧。歡迎大家告訴我:去年跟今年的版本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我可能會參考,也可能不會,就先這樣囉 🙂

2021 Memory Collections

記2020

記2020

(2021第一場雪, 柏林)

3秒版本:2020 宅力再度提升。
5秒版本:#遠距面試與工作 #寫作 #冥想
3500字版本: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大家期盼著2020這個年度,光是附誦幾次就覺得好像魔法般會帶來好運。不知道為什麼當初心裡覺得2020年是比2000年更充滿力量的一年。現在回頭看,大概就是寫好的wish list被揉成一團,然後在你面前被燒毀,灰燼也被丟到不知道哪裡去的遠方。一切像是在嘲笑人類的渺小,像是在說怎麼這麼天真。

2020的最後一天,柏林依舊實施著lock down,酒精販售到下午兩點,嚴格禁止大家聚會及施放煙火。我跟Sam在客廳桌子拼著買來的樂高玩具,窗外從11點就開始有零星的煙火施放著,顯然大家也是沒有在管柏林政府的公告。臉書上的柏林社團,放著好幾張警察在街口值班的照片。外面的天氣大概2度,為了管制大家在跨年夜的活動,這些員警必須放下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寒冷的夜巡邏。

擔任柏林的警察在平日就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個禮拜都有不同主題的遊行,總是需要大量人力在場注意安全以及維護秩序。城市的運輸量也很可觀,從歐洲各個城市經由鐵路、航空、自駕來到這裡的旅客,背景不同,來到城市的目的也不相同。柏林的大麻也是游移在邊緣,某些地鐵站也是許多柏林人心照不選的交易點。走過亞歷山大廣場也時常看到配槍的員警在巡邏。除了城市人口組成相對其他城市年輕,所帶來的瘋狂與躁動,也包含柏林是當前德國的首都。因此,柏林的警察是一個能相對輕鬆意識到的存在。是好,也不太好。

||如果Covid在台灣也爆發了,現在在街上加班巡邏的,就會是在台灣當警察的表弟跟國小跟高中同學了。

我希望不。

住在歐洲,大家時常把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放在嘴邊,大家一般提到的大概是飲食差異、語言意境的差異。而在COVID期間,無法忽視的文化衝擊則是”自由主義“在生命當中的優先順序。當2020年1月從台灣回來,我跟Sam就持續的關注COVID的新聞,當歐洲的新聞都還只是把這個歸類到流感的疾病的時候,家裡已經有存放了一些口罩跟消毒用品,相信其他旅歐的亞洲人也是如此。大家心裡面的陰影,是來自過去SARS的經驗,大家都寧可自己過分準備了。

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主張把人的政治自由及自主權最大化,並強調選擇自由、自由結社、個人判斷的重要性。儘管大多自由意志主義者會對政治權威及國家公權力持懷疑態度,但他們對於該反對哪些既有經濟及政治制度存有內部分歧。各個自由意志主義學派對於公權力及私權力的合法職能存有不同看法,不過他們往往會要求限制或廢除具有強制性的社會制度。(引用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自由意志主義 )

自由意志在歐洲這個文化體當中,在這次的防疫期間更是發揮到極致。找到機會便上街集會,要求政府不要再要求大家戴口罩,要求政府不要再限制大家集會。一方面心裡覺得這些人怎麼只顧著自己的自由,一方面也是必須認清,自由意志的追求不也是大家來到歐洲一部分的原因嗎?一件事情的正與反,是無法彼此割捨的。

寫到這裡,還沒開始寫起去年習得了什麼新的生活習慣。腦子裡的記憶,的確跟2020一樣混亂,需要倒出來好好整理。

# 遠端面試與工作

遠端協作、遠端溝通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在2020之前,不乏與其他人合作專案、線上開會的經驗。從3月底到12月之間,這段待在家的日子,則是以更深刻的方式體會了遠端合作。包含歷經了遠端面試、線上的onboard、以及與商業思維學院的小組跨時區的密切協作。

由於這一段不小心寫了2000多字,於是我就重構出去了這一篇:
(點圖片另開分頁閱讀)

# 寫作

另一項在這一年無心插柳的技能大概就是寫作了。從來沒有想過會把寫作放在年度總結裡面,但是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把手上的手記、鐵人賽文章、近期寫的第二本書稿加起來,竟然也有11萬多字。分佈大概是:手記2萬字,中文夾雜;鐵人賽8萬多字,中文;書稿1萬字,英文。覺得還是蠻驚人的里程碑!!

  • 重點:先寫下來再說

去年買了一堆寫作的書,其中一本”welcome to the writer’s life”,裡面第一章寫說開始寫,不管你現在想寫的是什麼。後來我就把那本書放回去書櫃了。

2020的手記是在柏林誠品*買的一本自然花草風格的本子,大概是可以把自己行事曆寫上去的那種,原本的目的是要每天寫個30字當日感想。但我沒有很好的使用習慣,使得每次打開手記都已經是週六或週日了。甚至有一次打開,跟上一次的書寫時間已經間隔了三個月。

開始寫。就是這一句讓我每一次打開本子就直接開始寫,捨棄責備自己為什麼忘記寫的心態。每次寫一寫就發現不知不覺就到睡覺時間了。手記裡面裝的東西除了有當年度想完成的事情,有時候紀錄一下唐綺陽的當月運勢,有時候也是寫當下的心情,可能是期待、煩惱、也可能是一些想不透的事情。

沒有目的的書寫,回頭來看倒是有一種紓壓的作用。沒有人會去苛責你中文跟英文混在一起,那就是當下腦袋的狀態。寫下來,也提供自己整理,重整的機會。過一段時間回來看,開心的回憶會轉變成感恩與珍惜,難過或者是挑戰則是會轉變成養分,時間真的是神奇的魔法師。

過了一年,看來是該打開放在書櫃的那本寫作書來讀看看第二章寫什麼了:)

(左邊:2020手記;右邊:只讀了第一章節的寫作工具書)

*註,柏林沒有誠品,只有Dussmann das KulturKaufhaus。因為它是跟誠品很像的綜合性書店,裡面有書、禮品、CD、也有少數文青生活用品。是柏林少數營業時間開到深夜,且週日也開的書店。

  • 重點:文章永遠都不完美

ithome的鐵人賽,是技術社群每年都有的一場活動,由ithome主辦,參與者會在連續30天內發佈30篇文章。對於我來說,上台講研討會是相對簡單的事,但是寫部落格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好幾篇文章從2015開始寫草稿,然後就不曾完成過,更別說要連續30天寫30篇了。

這次因為前同事們的邀約,一起把鐵人賽挑戰完畢。好幾次想提早寫完,存檔讓後面幾天的自己輕鬆一些。然而恐懼感轉變成拖延症,總是當天才把稿件寫到一個完整度,壓線送出。

連續30天強迫把文章放上去之後,好像人生也沒有因此而發生什麼憾事。反而因此有幾個讀者聯繫說想看什麼樣的內容,以及該專欄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啟發跟新的想法。如果不發佈上去,大概永遠就0個讀者吧。

決定把2021的寫作金句從”先寫下來再說”改成“先發佈再說”。

  • 重點:不需要把壓力都放在自己肩上

2019年底跟其他MVP(Microsoft 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合著了人生的第一本技術類英文書,2020年也有其他MVP邀約一起寫第二本,於是第二本書的寫稿旅程也就此展開。合作的作者數量從16人降到4人,負責的章節內容也從1章/全書17章變成2.5章/全書9章,也因為如此,覺得落在肩上的責任又更大了。

即便是第二次撰寫英文書稿了,但是在書寫的時候,總是可以感覺到自己英文字彙的貧脊。還沒交稿件的時候,很擔心其他合著作者會覺得我的英文不通順,或是語境沒有掌握得很好。

換個方式,把煩惱的時間拿去思考,例如說:什麼樣的內容是可以最幫助到讀者的?或是什麼樣的呈現方式對於讀者來說是最好學習?要在什麼時候再度複習這個章節的重要概念等等。這樣其實對於作品的完成度可以更提高。而英文寫作的順暢度,跟其他一起合作的英文母語者一起溝通,像是pair programming一樣,是可以在團隊當中學習的。

把這些煩惱都塞在自己的腦袋裡的時候,不僅寫不出東西,這些恐懼還常常跟夜色融為一起,彷彿催狂魔到來一般,讓人無法呼吸。

回頭看看上面三點不難發現,自己常常是寫作的過程最大的心魔,在別人還沒看到作品,連評語都還沒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嚇到躲在衣櫥裡了。等到內容交出去之後,才察覺世界很開闊,但怎麼沒想說一開始就放開手好好做呢? 🙂

# 冥想

2020的lockdown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難過的一年,不僅僅是活動空間受到拘束、無法到處踏青,連帶的心理上也生病了。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也是社交的動物。在這之前,大概是沒有體認過,原來和另外一個人面對面相處、和廣闊的大自然相處,是可以帶來多少能量。即便家裡頭有Sam、小貓跟幾盆植物,家裏待久了也很想念可以四處旅行的日子。

在4月的時候Nelly介紹冥想21天的引導練習,於是就跟著一腳踏入冥想的世界了。本該是連續21天的練習,本著懶散的劣根性,做六七天休息一天的練習。完成了一個循環後也連續做了兩個循環,然後就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到現在。

(圖片來源:rachaelrayshow)

||我把冥想練習的spotify播放清單連同最近在聽的Lebron James的冥想課清單一起放在文章後面。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試看看喔。

從一開始覺得冥想就是坐著發呆,到練習幾個月之後,逐漸地能夠透過冥想放鬆自己。當說到冥想,腦海中可以馬上聯想到“放鬆、冷靜以及重整”。透過專注在觀察自己身心當下的狀態,像是情緒、煩惱、雜念等等,發現原來平時心裡頭有這麼多念頭同時干擾著自己在做決定。因為對於自身的感知放大了,對於外在世界欲加在身上的聲音也會相對減小。這樣的平靜在這一年,幫助我度過了幾個原本覺得會過度緊張或者過度焦慮的關卡。

生活上的正向習慣,是會一個帶動另一個習慣的養成。因為對自身的感受度提升了,也能更快意識到身體上的不適,例如水的攝取、久坐後需要的伸展、或是心理上現在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感受到負面的情緒起伏等等。這些事情是以往會因為忙碌而錯過的事情,如今透過這些感知,更快速地察覺到自己的狀態,更在乎當下。

專注於當下的生活,連帶著讓生活的幸福度上升許多。包含跟朋友、跟伴侶的相處,更深度的對話,花時間去了解彼此的需求,聽聽在生活上發生的事情,讓雙方的想法都能夠有機會提出跟被了解。依照Mei的說法,讓自己跟朋友或者伴侶更同步(syncronization)了。

特別是在年底,柏林的冬天是寒冷且夜長的,有一群好朋友可以相互打擾,是再溫暖不過的事。這年過去,大家都體認到許多事情真的急切不了,也不是煩惱就能夠解決。透過好好的跟身邊的人相處,好好的專注在手上要做的事情,不知不覺漫長的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心裡依舊能夠感受到平靜、舒適。

寫到這裡的時候,柏林剛好飄起了今年的第一場雪,現在的生活跟羅蘭的<<好長的冬天>>好相似,這個冬天就像是過不完一般漫長,然而2021也在這時候到來了。

# 結尾

談論起新的一年,最喜歡的是一位葡萄牙朋友在歐洲剛跨完年的時候,發的動態:”嗨,在美國的朋友,跟你說,2021也沒有你想得這麼不同。來自2021的問候。“ 

對於許多人來說,新年的到來也許象徵著一種救贖,或者我們讓自己相信,新的一年會有新的轉機,過去一年的無聊、無助、慌張、焦慮、緊張等等的情緒,都可以跟著新年的到來跟著翻頁。

2021帶給你的想像又是什麼呢,你想在這一年做些什麼呢?

(圖片來源:readingrockets)

||想看更多

MLOps 新聞室 https://t.me/MLOps_News
* 關於MLOps 與 ML solution architect
* 中文、英文內容

歐洲碼農的新手村任務 https://ppt.cc/f5fuox
* 第12屆 iT 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文章
* 海外求職、工程師個人品牌

#推薦閱讀/觀看

1. 給想要從警察視角了解歐洲生活的朋友:

1.1 Police | Berlinale Special 2020

1.2 柏林犬 Dogs of Berlin | Netflix

2. 2020 world news, 給錯過去年大事的朋友:

3. meditation, 給想要練習冥想的朋友:

3.1 豐盛冥想21天

3.2 Lebron James on Calm App

7個遠端面試與工作的秘訣

遠端面試與工作

遠端協作、遠端溝通對於我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在2020之前,不乏與其他人合作專案、線上開會的經驗。從3月底到12月之間,這段待在家的日子,則是以更深刻的方式體會了遠端合作。包含歷經了遠端面試、線上的onboard、以及與商業思維學院的小組跨時區的密切協作。

## 遠端面試

(圖片來源:glassdoor)

英文面試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已經夠頭痛了。遠端進行英文面試,變數則是更多,不管是軟硬體設備問題、網路連線順暢度、是否隨時準備好使用數位白板陳述腦中的想法等等,少了現場可以觀察面試官的機會,少了面對面所能營造的專注度,讓人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講重點。幾場面試下來,經歷過考官邊開車邊面試(小朋友不要學!),也經歷過面試時間到了但是考官沒出現,以及原本以為是video call的面試,全程變成audio call的狀況等。這些種種因素把英文的表達力更進階的考驗了一次。

  • 重點:穿著面試服裝

很多人會因為反正都是待在家工作,就在面試的時候穿得比較隨便,覺得那是一種自在的展現。然而服儀也是會影響面試官對你的第一印象,如果一個候選人不刮鬍子、穿著有荷葉邊的T-shirt面試、在昏暗的燈光下,這樣的畫面也比較讓人難以聯想到積極、正面、努力的意象。也會讓你自己需要花更多的力氣來獲取對方的信任。

  • 重點:前30秒、切題

如果無法在開口的30秒內,把稍後3分鐘要說的事情有一個好的開場,或者好的摘要。那就重新構思這個回答的陳述方式。每個面試官問的問題,都有其背後想要了解的事情,除了可以採取STAR method讓自己回答更有架構之外,記得要問問自己:想給面試官留下的印象是什麼。而自我介紹則是要盡量濃縮到3分鐘左右,對方想知道的就會再向你提問。如果是面對面的面試,適當的自我介紹長度大概可以落在3-5分鐘,可是因為遠端的緣故,寧可在過程當中留空間讓雙方對話,也不要開啟報簡報模式。

  • 重點:對話模式與簡報模式

如同前一個段落提及,遠端面試會少了跟真人面對面講話的感覺。因此假設你給面試官的感覺是:”很會回答問題的人。“,也就是簡報模式,就會有一種失真感,彷彿螢幕對面是一個AI程式,而不是一個你會想共事的人。取而代之的,在面試過程如果能夠穿插適當的停頓,確定對方沒有因為網路連線、畫面停格等問題而錯聽你的回答,也會讓面試過程從一問一答的制式感轉成對話模式,提高雙方的投入程度。而這樣的好處,也可以在面試過程當中看見面試官的個性,進而觀察到未來合作彼此的culture fit。

  • 祕技:3M便條紙

其中AWS的一場面試更包含5+1小時的馬拉松。則是讓我把3M便條紙用到極致的一個面試經驗。5+1小時的面試從早上9點到12點,每一個小時一場,中間12點有一個小時的午休,下午則是1點到3點,也是一個小時一場。

即便中間有5-10分鐘休息時間,大概喝水、上廁所、隨自然光的狀況調整鏡頭前的光線、重新整理瀏海,就已經用完了。所以在準備這樣的面試的時候,可以幫自己準備一些材料,讓自己context switch(環境切換?)的時候可以輕鬆接上狀況,知道自己在跟誰說話。

我會在鏡頭前左到右貼上4張便條紙。(左1)背景:這場面試的時間。這個人是誰,是什麼位置,linkedin上我覺得有趣的事情。(左2)關鍵字:根據這個人的位置,以及可能合作的方式,我想留給對方的印象是什麼。(右1)專案:根據左2的關鍵字,能支持這個價值的專案有哪幾個。(右2)問題:有什麼問題是可以在最後發問的。這4張是根據時間軸左到右。如果有5關面試,就把早上面試的便條紙放上面,完成一關面試就撕掉最上面一層,等到下午面試完畢,就清空便條紙了。

便條紙的存在不像是面試過程當中讀稿機的存在,反而比較像是開場前的安全感而準備的。面試前快速讀過一次,可以讓自己換場的過程更清楚接下來的一小時要專注在什麼方面上。不至於在面試開始的時候還要慌張地去滑信箱紀錄,去看這場的面試官有誰。

## 遠端工作

(圖片來源:yonder)

後續在10月開始上班之後,也因為公司WFH(work from home)的政策,於是就開始了遠端上工的日子。而在商業思維學院的學習經驗,則是從2020年1月到12月,100%的線上合作,大家跨時區的完成作業,也一起馬拉松,跟著學院的課程走了一整年。

  • 重點:轉型的社交模式

在開始上工之前,對我來說最害怕的就是要刻意的去認識新的同事。在過去的經驗,走進辦公室大家會從自我介紹開始,隨著時間過去大家就會有各種不經意碰到面的時刻,可以有咖啡機聊天逐漸對彼此熟稔。但線上卻不是如此。

忘記誰說過:

恐懼感最巨大的時候,就是在你開始動手做的前一刻。

當真的開始去跟同事們約線上咖啡的時候,事情反而不這麼可怕了。也因為這個原因,讓我能夠去溝通的同事不只有侷限於歐洲同辦公室的,反正都是一個slack訊息的距離。於是遠在台灣的同事,遠在美國的同事,也都成為上工過程帶給我很大助益的夥伴們。

遠端工作必須要突破的第一點,就是那些消失的small talk現在都必須轉成一個個的conference call。這也強迫大家去正視那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社交場合,原來是在工作當中佔了多大的重要性。

  • 重點:資訊透明度

與學院的小組(神奇海3)一起認真的一年,大家在一開始就理解到,由於組員座落於亞洲、歐洲、美國,在平時上班日一定很難約到全員到齊的時間,在假日大家也可能無法每週都出席開會。因此大家致力於讓團隊的資訊透明度當作是第一優先考量的事情。

舉例來說,開會的重點訊息跟討論進度更新在Slack上面,如果狀況允許也盡量錄音開會過程,讓其他人可以有機會跟上進度。平日有空的時間,如果有看到相關的學習資源,也會放在頻道裡。放上連結同時也會加上敘述文字,或是讀的過程看不懂的疑問。讓其他學員在自己有空的時間可以非同步回覆。

這樣的好處在報告要繳交的前一週可以發揮最大效能,前一個時區的組員在睡覺前勘誤或者發現報告可能有誤的部分,後一個時區的組員可以在對方睡覺的時候補上,讓前一個時區的組員在起床的時候有一種出現作業小精靈的驚喜感。

  • 重點:don’t take it personal(別往心裡去?)

前面提到遠端工作在“轉型的社交模式”與”資訊透明度”的重要,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記得看到訊息本身的時候don’t take it personal。特別是遠端合作的時候,你無法和對方碰面好好聊天,透過文字而沒有聲音、表情與肢體表達,大部分很難掌握對方的情緒。

有些人會太過於執著於去解釋對方句子後面的意義,或者執著對方是否在很短的時間內回覆的訊息等等,這些都不是太好的習慣。在工作、學習的場域,盡量假設對方是站在希望團隊好,希望可以交付好的專案、好的報告的立場下的發言,而不是針對個人的發言。

對於文字的豐富想像力請留在看小說或者使用交友軟體的時候吧 😉

結尾

透過以上的7個秘訣,希望大家在準備遠端面試,以及跟遠端團隊合作可以擁有足夠準備,讓工作及求職能夠更加順利。有任何提問或者經驗想分享,也歡迎在文章底下留言。

*這篇文章是撰寫另一篇文章[TBD]時候的產物,過幾天更新後也歡迎大家連過去看一下原文喔!